跳至內容

關於我們

我們的歷史


美差會潮浸服務聯會 (簡稱:美潮浸聯會 ABMSBC) 前身為美浸信會,是一個非謀利福利機構,成立於2004年10月20日。美差會潮浸服務聯會的成立,是由美浸信會和本地一些潮語浸信會多年合作的成果。這種合作關係可以追溯到1954年。在過去的一段日子,在大家的努力下,合作推動不同的服務事工。這些合作已經證明非常有效,致使我們的服務得以發展。

因感到為了要妥善地管理這些服務單位,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成立一間本地的非牟利機構。為了鞏固彼此的合作關係,美浸信會願意將她的名稱作支持,以促成這個合併的過程。故此美差會潮浸服務聯會欣然而立,於2005年4月1日,接管了以往由美浸信會主辦的各個社會及教育服務單位。 

我們所推行的社會服務


  1. I.    青少年服務
  2. (a) 浸信會鳳德青少年綜合服務 
    本會自1984年開始,接受社會福利署津助,在東九龍區提供青少年服務。並於2002年,成立了浸信會鳳德青少年綜合服務,繼. 續服務青少年的工作。 

  3. (b)學校社會工作服務(駐校)
  4.      本會於2000年起,提供中學駐校社會工作服務。
  5.      於2002年開始,小學駐校社會工作服務。
  6.      而於2005年,則將此服務推廣至幼稚園。

  7. II.    家庭及社區服務
  8. (a)  滿樂社會服務中心
  9.  1967年開始,於荃灣區提供青少年及長者服務。於1990年代,因資源匱乏,服務暫停。而於2004年,重新投入服務。 

  10. (b)  臨床心理服務
  11. 本會的臨床心理服務由一位臨床心理學家主理,為家庭,個人及小組提供整合的服務。服務範疇包括輔導,心理治療,心理評估,家長教育及家庭治療等。同時亦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小學生,提供臨床諮詢及治療服務。

  12. 「創傷知情護理」在美差會潮浸服務聯會的實踐

  13. 創傷知情護理(Trauma-Informed Care)是一個以創傷理念為本的服務模式,藉認識創傷的表現及對服務使用者的影響去提供服務。這個模式從一個社會生態學的方式去看待創傷,包括個人層面的童年不良經歷,以及社區層面的負面社區環境。 創傷知情護理已被廣泛推廣並應用在西方國家的不同機構以及一些香港的福利機構之中,童年不良經歷以及負面社區環境對兒童有深遠影響,創傷知情技巧對從事兒童工作的專業人士十分重要。美差會潮浸服務聯會致力回應這方面的需要,並將創傷知情護理應用在教育機構中,包括幼稚園、小學及中學。認識創傷和逆境對生理、社交、情緒和學業發展的影響,並將有關知識應用在教育學生是一件十分有價值和意義的事。然而,我們的教育制度未必準備好去進行相應改變,我們預期接受我們服務的學校,會在原則上接納我們的提議,但對推廣校本的創傷知情學校(TIS)概念會有所猶豫。雖然如此,西方先行者在推行有關教育的顯著成效,以及年青一代不斷惡化的心理健康現象,將會使這方面的努力變得別具意義。我們員工在訓練期間,對創傷知情護理以及創傷知情學校概念的正面回應,以及我們服務使用者對我們先導性計劃整體上正面的評價,都為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要發展創傷知情理念的專業技巧,必然牽涉一個學習和調整的過程,但這過程十分值得。

  14. IIl.    關顧服務
  15. 此項服務的重點乃在提供「身、心、靈」的服務予有需要的人士。而又特別關顧那些弱勢社群。 

  16. IV.   長者服務

  17. V.    扶貧服務
    1. (a).  美靈糧 (自行籌募經費)
      1. 此項服務乃本會自行籌募經費而推行。特別為低收入及有緊急需要人士提供短期食物援助。 
    2. (b).  兒童無限 FUN
      1. 這項服務旨在為弱勢家的兒童提供不同類別的學習機會,以擴闊他們的視野,減低他們學習遇到的障礙,服務包括︰課餘託管,興趣班,探訪及外出活動等。
    3. (c).  光明大道
      1. 此項服務乃特別為弱勢家庭的中學生服務,為他們的前途而提供不同類型的服務,包括:資材、性格、及人生觀評估,配合他們的選科擇業需要。由一些高質素的義工分享他們的專業及在商場上的經驗。使同學們對自己的前途不致感到迷惘。而臨床心理學家也為這群學生提供講座,提昇他們的抗逆能力。
    4. (d).  痊路情
      1. 「痊路情」計劃是自行籌募經費為基層癌症病患者提供的支援服務,亦為本會扶貧服務之一。
      2. 由於本會的相關服務單位座落於東九龍區,以及資源所張,本計劃乃接受由區內醫院所轉介的癌症病友,在接受化療和電療而又需要特別營養補充的基層病友的個案。病友如有需要可由醫院的醫生或醫務社工的轉介。本會會回應病友的特殊需要,購買營養奶予這些有特殊營養需要的病友,以協助及緩解他們在接受化療或電療時所面對吞嚥困難及特別營養的需要。
      3. 以下個案實例展示了我們如何在服務用者的困難時期與他們並肩同行:

      4. A先生 (年數:62歲)
      5. A先生是一位食道癌患者,在接受電療期間,只能進食流質食物(營養奶)。但一般的營養奶價格高昂,並非普通人可以負擔。在這個案中,A先生有見營養奶的價格高昂,要飲用營養奶所花的資源將會佔去他家庭開支的大部份,使家庭負擔變得艱難,便萌生自殺的念頭,其後由醫務社工轉介至本會(在這個案中,A先生其中一位家人亦是一位抑鬱症的患者,在照顧A先生的當時,更倍覺艱難),本會購買了營養奶予A先生,A先生於是打消了自殺的念頭,而他的家人的壓力感亦消除了不少。

      6. B先生 (年數:60歲)
      7. B先生也是一位鼻咽癌患者,在轉介至本會時他正接受化療及電療,在治療中B先生感到非常辛苦,除了化療和電療外,他也接受高劑量的抗生素治療,故此感到異常的辛苦而寢食難安。在本會提供的營養奶的協助下,他復原得比預期的時間更快而B先生對本會表示感謝。

      8. C女士 (年數:58歲)
      9. C女士是直腸癌患者,在她接受化療期間,醫務社工有見C女士的家境及病況,將C女士的個案轉介予本會申請援助。而C女士在接受治療期間,身體非常虛弱,本會提供營養奶予C女士作為支援。

      10. D先生 (年數:67歲)
      11. D先生是一位食道癌患者,正在接受紓緩式的化療,D先生感到非常辛苦,醫療社工有見D先生的身體非常虛弱,並轉介D先生至本會尋求協助。
    5. (e).  劏房戶服務
    6.       【家訪一隅】
      1. 因為機構提供的食物援助服務及劏房家居改善計劃而需要接觸的劏房戶為數不少。服務區域涵蓋黃大仙,新蒲崗,牛池灣等地區,這些家庭普遍的居住環境夾小擠迫,活動空間匱乏;樓宇缺乏妥善管理,殘舊骯髒,衛生狀況惡劣,然而租金卻不平宜,對低收入家庭而言,生活本來已捉襟見肘,尚要應付昂貴租金,實在百上加斤,任何種類及方式的食物援助,對大部份的受助人而言,絕對可以暫時舒援其生活壓力。

      2. 早前約了一個居住在黃大仙區的服務對象家訪,她是一位獨居長者。由於她居住的小區內路徑崎嶇難辨,加上光線不足,門牌不全,唯恐找不著她的單位,於是相約在村口,等她接我,但我在相約的時間久候多時卻不見人影,於是致電聯絡她,連續幾次她都未有接聽,到最後一試之時,她接聽了,原來她正忙著在街頭執紙皮而忘記了我的家訪。她於是衝衝趕回來,見面後她帶我經過蜿蜒漆黑兼濕滑的路徑,去到其住處,還要小心翼翼爬上一條破舊不堪的梯子才到達她的房子,裡面堆放著雜物,插針式的企著兩個人,稍為移動一下都難,婆婆如數家珍般將拾荒回來的舊物一件件指給我看,生鏽風扇,電飯煲,雪櫃……望著,聽著,無言……!

      3. 【劏房戶一隅】
      4. 在黃大仙區其中一座連天台有六層樓的唐樓中,出現了一個久違了的溫馨場景,我稱之為一個睦鄰小社區。
      5. 這座大廈一梯有兩個單位,而五樓那兩個單位內,分別分間了三個劏房,共住了六戶人,其中一戶只得一位年青男子獨居,其餘五戶一家大小,難能可貴的是這六戶人家仿如一個大家庭,平時戶與戶之間是大門常開的,孩子們互相往來,一起玩耍,分享食物;成人守望相助,彼此照應。他們間中會相約一起在天台開大食會,各家各自貢獻美食,一同分享,氣氛融和熱鬧。
      6. 獨居男子平時少煮食,卻從不缺乏糖水與湯水;某家請客,手忙腳亂,其他家庭就會自動伸出援手;某家弄了美食,往往也會為另外的家庭帶來口福;試過有一個家庭的夫婦回鄉辦理事務,留下孩子給鄰居照顧,回來時發覺窗明几淨,連床單都洗了,曬過,再鋪好 …… 鄰居之間義不容辭的相助,無私的付出,將人際間的隔寞完全打破,那種共存共生共享的默契,將他們一夥人互相拉近,形成一個奇特的小社區,分享著彼此的關愛和暖暖的人情味!
    7. (f).  伊人雅聚
      1. 此項服務乃一些弱勢群體的婦女而設,旨在提高她們的自信心及社交技巧,在自我提昇之餘,更希望協助她們擁有正面的人生價值,造福她們的家庭及社會。
    8. (g).  義賣
      1. 從義賣所得到的金錢,會存於本會的扶貧基金以支持本會的扶貧服務。

教育服務


  1. (a) 滿樂幼稚園
  2. ​本會於1965年開始,在荃灣開辦滿樂幼稚園。更希望透過幼稚園,除服務小朋友外,更惠及他們的家人,以致全家受惠。